支付金额 ¥0.00
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
本课程《向塞尚致敬》,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弗朗切斯卡(Piero della Francesca)到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(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)的绘画,塞尚是如何跳出印象派的圈子,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转向主观地表现对象。我们要如何看塞尚的绘画,如何学习塞尚,塞尚为何成为“现代绘画之父”等一系列问题,刘宣老师为我们作出了简明扼要的阐述。对我们了解和学习塞尚的绘画给予了很好的启示和解读。
保罗·塞尚(Paul Cézanne,1839—1906年),法国后印象主义画派画家。19世纪末被西方现代画家称为“现代艺术之父”、“造型之父”、“现代绘画之父”。
《自画像和苹果》 1880-1884年
《梨》 约1882年
塞尚认为:
“画家作画,至于它是一只苹果还是一张脸孔,对于画家那是一种凭借,为的是一场线与色的演出,别无其他的”。
《对树的研究》 1895年
保罗·塞尚认为:
“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,它意味着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”。
在塞尚的绘画中,他不惜牺牲客观的真实,排除繁琐的细节描绘,而着力于对物象简化、概括的处理,以摆脱千百年来西方艺术传统的再现法则对画家的限制。他无意于再现自然,而他对自然物象的描绘,根本上是为了创造一种“形与色构成”的一种和谐。
《黑色城堡洞穴附近的岩石》1895-1900年
《圣维克多山》1906年
塞尚晚年画了60多幅圣维克多山,他曾说:“普罗旺斯的土地里埋藏着财富和珍宝,只要你有妙手将它们挖掘出来。”
在他的风景画中,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的物象,都被拉到同一个平面中,忽略物体本身的轮廓线条与透视关系,一切为了画面的需要进行重新架构。他曾把人物比例伸长、解体或弯曲,来研究画面中的协调性,这就是塞尚坚持的绘画精神。他反对印象主义那种忽视素描,把物象弄得模糊不清的绘画风格。他认为,倘若画中物象模糊不清,那么便无法寻求画面的构成意味。
《大浴女》布面油画 208×249cm 约1906年
塞尚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,完全依靠自己独立的观察进行创作,通过概括和取舍,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。正是由于塞尚这种绘画的主观性改变了整个西方艺术的进程,对他以后的艺术家产生了观念上的震撼,这种震撼导致了艺术思想的全面解放。
《圣维克多山》1906年
从塞尚开始,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,开始转向表现自我,并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,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。
巴勃罗·毕加索(Pablo Picasso,1881-1973年)
毕加索就毫不掩饰对塞尚的崇敬,他说:“塞尚是我唯一的导师!我花了许多年研究他,他是我们所有人的导师。”
亨利·马蒂斯(Henri Matisse 1869-1954年)
马蒂斯与毕加索一样认为塞尚对自己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,对身边的朋友说:“塞尚是我们大家的领路人”
塞尚《玩纸牌者》
创艺术品出售史上的最高纪录
塞尚一共画过5幅《玩牌者》,《玩牌者》系列中的其他4幅全都收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,包括巴黎的奥赛博物馆、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、伦敦的考陶尔德学院以及费城的巴恩斯美术馆。
玩纸牌者(The Card Players)
此幅《玩纸牌者》大约完成于1893年,是塞尚打牌系列作品中唯一一幅属私人收藏的珍品。曾于2011年(纽约佳士得拍卖)被卡塔尔王室以1.6亿英镑(约合2.59亿美元,人民币16亿元)的天价购得,创下了艺术品出售史上的最高纪录。

老师介绍

刘宣: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,1991—1993中央美术学院第六届创作研修班,杭州师范大学教授、画家。多年从事艺术教育、绘画创作,曾先后赴德国、奥地利、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荷兰、韩国交流考察,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美术作品展,并有作品获奖、部分作品被美术馆、艺术机构、个人收藏。2014年于上海、宁波举办个人展览,展出作品80余幅。
▷视频/刘宣绘画作品展
序
认识曲哲老师已有七八年了,记得是在朋友画室看到几幅他的作品深深打动了我,后来常一同写生,彼此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。机缘巧合加之杭州东街6号美术馆徐恒先生的邀请促成此次展览。我俩的生活经历大致相同,经历过文革,当过农民、工人。后来恢复高考才赶上时代的末班车,之后两人又同在高校任教。这些经历无疑对彼此的艺术产生影响。
我俩的绘画自认为是探求新意的。大自然已尽乎完美,描摹再现没有意义,但完全脱离眼前的真实存在又是无本之木。将眼前的存在与心中的真实碰撞后产生的火花才是我们想要的,即“和自然保持平行的工作”羽化眼前的客观存在,创造心中的艺术之美。
我们的绘画作品,力求遵循画中一切表现形式因素都要从自然景物中提取。提取的过程就是感悟自然、融入自然的过程,离开自然物象凭空虚设就像是无源之水很快会枯竭。我们试图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搭一座桥,用理性分析形式与形式关系存在的合理性,用感性的流淌方式书写画面。面对自然,眼前的真实和心中的“真实”同样重要,关键是抓住对客体的感受、形式、语言三者碰撞后产生的火花,寻找一种自己的述说方式,它不能脱离传统的绘画情结,恰如其分的将自然物象转换为重新构建的心中“真实”。
这里展示的作品大多是近几年的积累,有些作品是表现同一景色。(如:廊桥系列),此次我们呈现的作品也是一次自我总结,更是与同道们交流学习的方式...
2021.10.25
———— 部分作品展示 ————
《众生》 60×80cm 布面油画 2019
《心愿》 60×80cm 布面油画 2014
《心灯》 60×50cm 布面油画 2012
《查济红叶》 70×70cm 布面丙烯 2017
《查济小院》 80×80cm 布面丙烯 2008
《上升的云》 80×80cm 布面丙烯 2019
《秋意》 50×30cm 布面丙烯 2019
《屏山秋色》 80×80cm 布面丙烯 2017
《屏山》 60×60cm 布面丙烯 2017
《东乡》 80×60cm 布面丙烯 2021
《堂云》 60×60cm 布面油画 2021
《手稿之一》 25×25cm 纸本钢笔 2006
《手稿之二》 25×15cm 纸本钢笔 2008
《手稿之三》 25×25cm 纸本钢笔 2008
课程推荐



















